教育

  • 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我国差别
  • 为什么三代人才能培养一代人?

 

 

· 教育

 

德国技工为何月薪3200欧元?看年轻人如何逆袭传统教育观念!

岁月芳华2024-10-27 15:34山东

摘要

•帮你速读文章内容

德国技工收入高受尊重,职业教育受重视,“双元制”模式提供稳定就业和晋升机会,技工与大学毕业生薪资无差,社会地位平等。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德国是一个技工收入颇高的国家!年轻人在毕业后选择成为技工,月薪可达2500欧元,而拥有五年经验的技工月收入甚至可达到3200欧元,与刚毕业的工程师的收入相差无几!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里的技工从不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和技艺实现了生活的理想。为什么德国的年轻人不拼命追求大学学历,而更愿意选择成为技工呢?

 

broken image

技工身份的“金色名片”

谈到“蓝领”这个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都是低收入和辛苦的工作,似乎没有什么令人向往的地方。然而,在德国,技工的身份却被视为一种真正的“金字招牌”。

broken image

几百年来,这一观念如同扎根深厚的大树,牢牢植根于德国社会的土壤中。技工职业不仅未受到轻视,反而成为一种备受追捧的职业。

德国职业教育的强大源于一套独特的分流机制。在小学毕业后,德国的学生会经历一次“分流”——他们将被分配到普通中学、实科中学或文理中学。

broken image

普通中学的学生通常在完成基础课程后,会选择职业教育的道路,而进入文理中学的学生则更倾向于继续升入大学。这样的分流并不是要学生放弃自己的梦想,而是希望他们能够找到最符合自身发展的方向。

普通中学的学生在学业结束后,通常会选择进入德国的职业学校,通过“双元制”体系接受技能培训,从而正式开始他们的技工生涯。

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技工们创造了显著的社会地位和丰富的职业发展机会。

broken image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德国的职业教育涵盖了426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无论是机电工、厨师还是金匠,学生都能在学校接受为期两到四年的系统培训和教育。因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许多年轻人愿意走上技工之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在社会中,蓝领职业并不逊色于其他职业。

在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资深技工可谓是企业的珍贵财富,他们的薪酬和福利往往超过大学毕业生,甚至还能够享受额外的工作津贴。

想象一下,一位德国年轻人在高中毕业后选择了学徒的道路。经过几年的努力,他掌握了扎实的技能,每月的收入大约在2500到3000欧元之间。这样的选择不仅避免了高额的学费,还能迅速进入职场,过上稳定的生活,难道不是一种理想的选择吗?

broken image

在德国,技工这一职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而是被视为一种备受尊重的职业选择。

 

德国推出的“带薪实习”

 

德国职业教育的精髓何在?那就是“双元制”!这一制度堪称德国教育的“秘密武器”,将学校的学习与企业的实践培训紧密相连。

在“双元制”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在企业与职业学校之间交替进行学习。这意味着,他们一方面要学习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则要进行实际的学徒工作。学生在企业的角色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带着具体任务,积极参与实际操作,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真实的工作场景中。

broken image

假设有一位学徒,在职业学校学习期间,他每周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教室内上理论课程,其余的三分之二时间则是在企业进行实际操作。

这些学徒的工作与“实习生”不同,他们是有薪水的,尽管工资不算丰厚,但足以满足基本的生活开销。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仅获得了实用的技能,还体验到了职场的真实需求——今天掌握的某项焊接技术,明天就可能在企业中派上用场。

broken image

德国政府与企业对双元制的重视体现在法律的充分保障上。企业与学徒之间签订的合同清晰地规定了培训内容、工作时间、假期以及津贴等各项细则,使得学徒在学习阶段同样享有作为正式员工的保护。

正因如此,学生们得以在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便融入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培养出自身的职业意识。

更有趣的是,这些学徒并不必为找工作而感到焦虑。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徒在毕业后,通常会优先获得企业的聘用机会。

企业在培养这些年轻人方面投入了大量心血,因此不希望他们毕业后选择跳槽到竞争对手的公司。此外,德国企业在招聘时非常严谨,宁愿提前三年通过学徒制来培养人才,也不愿意轻易雇佣临时工。这种做法确保了德国技工的就业稳定性和对自己工作的认同感。

一下,德国的年轻人从小就能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必为昂贵的学费而烦恼,也无需忧虑大学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困扰。

这种“双元制”学徒制度,使得学徒们能够“安心领工资,稳步提升技能”。难怪德国人愿意选择技工这一职业,因为它不仅提供了稳定的保障,还蕴含着深远的实际价值。

蓝领与白领之间的薪资差距究竟有多微小呢?

在德国,技工的地位之高,令人感到意外。实际上,德国的技工与大学毕业生在薪资待遇上几乎没有差距,同时在社会地位和职业晋升的机会方面也不存在明显的差别。

以工资待遇为例,拥有五年经验的技工月收入可达到3200欧元,这与刚毕业的工程师的薪资几乎相当。有时,技术工人的薪水甚至高于一些能力一般的工程师。这种情况在许多其他国家是难以想象的。

德国的技工与大学毕业生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职业等级差异”,这也是德国社会的一大特色。在德国,无论是工厂的技工、政府的职员,还是高校的教授,大家几乎都是以平等的态度相处。

社会普遍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重要的是个人的能力和兴趣。这种观念使得德国的技工,即使是从事蓝领工作,依然能够维护职业的尊严。

另外,技工们也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实现更高的职业发展。如果技工希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可以选择进入应用技术大学继续学习,甚至有机会获得学士或硕士学位。

例如,一位年轻的技术工人在积累了一定的工作经验后,可以选择重返校园,通过一到两年的学习提升自己的学历。德国的教育体系鼓励技工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理念,年龄也不构成障碍。

这使得技术工人的职业生涯充满了多元化的可能性,他们不仅可以通过晋升来增加收入,还可以选择重返校园,继续深造,从而改变自己的职业路径。

德国的税收和福利制度经过合理设计,使得不同职业间的收入差距较小。即使是蓝领工人,也能够享有与白领相似的生活水平。

#智启新篇计划#

举报/反馈

相关搜索

 

澳洲教育揭秘:澳洲与中国教育的五大不同

澳洲的教育体系与中国有很大的不同。在中国,我们更注重标准答案,对错早已设定,学生只需答对更多标准答案就能成为好学生。而澳洲的教育体系则更注重学生的创新和批判思维。他们的教育体系继承了英国的传统,但并不墨守成规,而是积极吸收各种教育精华。

🌟 澳洲教育特色
澳洲的教育水平世界一流。这个人口仅2000多万的国家,已经有多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澳洲的中小学和职业学院由各州或领地的教育部管理,大学则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所有澳洲公民和永久居民都能享受免费的中小学教育。全国有42所大学和230多所专科技术学院,教育资源非常丰富。

📚 教育系统结构
澳洲的教育系统分为五大部分:
中小学
职业培训系统(由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TAFE构成)
英语补习学校(ELICOS),为海外学生提供英语课程
私立学校,提供商业、饭店管理、航空驾驶等职业课程
大学

🎓 教育年限
澳洲的教育年限大致与英国相同:
小学6年(1-6年级)
中学6年(7-12年级,不分初中高中)
专科2-3年
大学3年,但不同科系修业年限有所不同,例如文、商、理科3年,工科4年,法律4-5年,医科6年。

📚 大学预科班
澳洲的大学预科班是为海外留学生设计的,帮助他们适应大学的本科学习。本地居民无需进入预科班。预科班通常为期一年,帮助那些已完成12年级高中教育但无法直接申请澳洲大学的申请者。

🏅 顶尖大学
澳洲的大学水准极高,曾被英国泰晤士报评为全世界第三。澳洲有著名的八校联盟,成员包括墨尔本的墨尔本大学和蒙纳士大学、堪培拉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悉尼的悉尼大学和新南威尔士大学、珀斯的西澳大学、阿德莱德的阿德莱德大学和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这些学校都是享誉国际的顶尖综合研究型大学。

 
 

broken image

 

教育部:不断提高巩固教师社会地位

人工智能在北京朝阳区启动

纵论古今,指点江山——中国历史制度探究

为什么三代人才能培养出一代人?

从《恰同学少年》看教育能救国吗?

新华社记者林凡诗、黄庆刚

  近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客户体验中心印尼分中心第一期“柳工班”的20名印尼籍学员,在印尼经过6个月学习后来到中国,他们作为第一期“柳工班”学生代表,将在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

  “未能来华学习的学员,我们将提供在印尼子公司或代理商的实习岗位,所有的学员后期会择优按需录用为正式员工。”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服务总监黄光周说。

  今年是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多年来,中国—东盟在职业教育方面交流合作不断深化,在中国与东盟各国共同努力下,覆盖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基础教育,多方协同参与的教育交流合作体系架构日益完善。

  今年,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境外办学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泰国丝路智造学院”迎来首批泰国留学生。留学生陈旺说,在来中国前他已经在泰国进行了1年专业理论和汉语学习,在中国留学1年间,可以接触实训课程,他期待在中国学习后,能更好掌握工业机器人的操作。

  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院长札伊拉·努尔·阿里菲恩在近日举行的2023中国—东盟职业教育联展暨论坛上介绍,学校通过与中国企业、职业院校建立强有力的合作伙伴关系,创建了“教学工厂”,弥补了学院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之间的差距。

  近年来,中国不少职业院校积极拓展与东盟国家的交流合作渠道,同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针对东盟国家推动产业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等需求,协同教育部门,联合知名企业,携手东盟国家院校、企业和行业协会等,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服务及文化交流,为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助力。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许建领说,学校携手华为等企业,将技术标准转化成课程内容,依托已建成的9所海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累计开展约20万人次的“中文+职业技能”培训,为当地培养熟悉中国文化、掌握中国标准的产业人才。

  今年6月,教育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印发《推动产教集聚融合打造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开放合作创新高地实施方案》,通过部区共建、区域联动,提升职业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形成产教集聚融合新格局,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特色品牌。

  老挝留学生王一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习,如今她已经积累了不少实操经验,“中老铁路建成通车,我们国内需要大量熟悉铁路的技术人才,我在中国学习的铁路知识和技术标准在老挝也适用,这对我来说是个很好的机会。”王一认为,中老铁路连接的不仅是自己的留学路,更是一条加深中老两国人民交流交往、民心相通的友谊之路,期待毕业后能到中老铁路工作,为中老铁路的运营维护贡献一份力量。